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让网络“连心”更“聚心”

2024-08-29  编辑:经管  点击:

当下,互联网成为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生产生活、获取信息的新空间,给民族工作、民族事务治理带来了挑战和变量。如何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在网络空间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是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时代课题和重大任务之一。

新的文化使命,期待新的书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围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引领和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位领导致辞,4位专家学者主旨发言,4位嘉宾进行圆桌对话……在8月28日举办的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以人为本,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播主流声音

网络文明,始于心,成于行。建设什么样的网络文明,既事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需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加大网络宣传引导力度,讲好讲明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找准情感共同点、思想共识点、表达共鸣点,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中央网信办副总工程师、秘书局局长吴东表示。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就要在网络空间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我们把镜头对准基层,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一篇刷屏全网的爆款作品《会上,这位人大代表突然拿出两张设计图!》,讲述了泥石流灾害后当地政府为老百姓重建家园的感人故事;我们把笔墨用给人民。今年6月,‘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我们派出记者深入一线,走进群众,以短视频、图文等方式采写了多篇新媒体稿件。”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钱彤娓娓道来。

通过“小故事”回应“大热点”背后的价值主题,拉近宏大主题与微观个体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才能更加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F3764

近年来,“村BA”“村超”持续燃爆全网,被誉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吸引了外国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关注,其原生态和接地气,是外媒着墨最多的内容之一。

“村赛”为何火爆,并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中国日报网副总编辑李欣看来,“村赛”呈现的民众文化热情既是脱贫攻坚战胜利后群众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诠释。李欣表示,“中国日报始终以‘小切口、有温度、暖人心’叙事,让千百万普通百姓成为精彩中国故事的主人公,全面、真实、立体展现中国形象。”

今年6月18日,青海西宁,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读高一的尼东拉毛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在学校里,为习近平总书记亲口讲述自己家乡的变化。

9CC29

尼东拉毛出生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这里海拔高,气候恶劣,环境艰苦。2019年,果洛州借上海市对口支援的契机,在西宁建设了这所全日制寄宿制完全中学。2023年,尼东拉毛通过努力考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正是这所学校的建立让我有机会走出草原,来到省会城市读书,能够见到习爷爷,使我的眼界更加开阔、志向更加远大。”尼东拉毛说。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还在延续,每一个人都是故事的主角,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画卷,以深厚的爱国情感汇聚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力量,让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更加牢固。

二.向“新”而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1720B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近年来,从“考古盲盒”脱销、三星堆遗址“上新”,到暑假期间的“考古旅游热”“博物馆热”……考古虽“曲高”,却逐渐不再“和寡”。同时,作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和形象,一件件通过考古发现的文物自带流量,吸引越来越多人主动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

“考古学与文献史学一道,书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脉络和发展线索。”教育部“长江学者”、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霍巍说,考古学“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利用好考古学的最新成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研究和阐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229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成体系的,并非珍珠项链。”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影响全世界,我们应该讲清楚其历史脉络、内涵外延、辉煌未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拥有一席之地,更好拥抱未来。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今,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正在“时尚变装”中加速“破圈”,超越时空维度,给人以感动与震撼。

三.技术赋能,携手构筑网上共有精神家园

“我们创新城市民族工作网络路径,在全国首创‘两标准一平台’,有效提高各民族交往的频度、交流的广度、交融的深度。我们坚持网络赋能民族地区发展,创新推动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四川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赵俊民说。

“我们创新城市民族工作网络路径,在全国首创‘两标准一平台’,有效提高各民族交往的频度、交流的广度、交融的深度。我们坚持网络赋能民族地区发展,创新推动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四川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赵俊民说。

1C1E6

“我们要怎样才能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在行走‘国之大道’时,我直接化身为‘战地记者’现场直播,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让大家切身参与其中。我们摆事实、讲故事、做内容,就是想形成一个全民可以参与的互联网时代,能让所有人从中获益,也让所有人为其注入正能量,为营造健康的网络文明贡献力量。”蒙曼引经据典,引得现场掌声阵阵。

“曼行国道·219”的背后,是国家民委“道中华”文宣平台。

2022年,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国家民委整合国家民委系统内外资源,重点打造了大型融媒体品牌——“道中华”。

“国家民委始终秉持交流互鉴,立足中华文明丰厚的历史底蕴,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对外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不断提升民族领域国际传播效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郭卫平表示。

E3242

创立两年多来,“道中华”微信公众号累计粉丝总数突破600万,200多条文章和短视频阅读量超过10万+。举办“道中华大讲堂”15场;“道中华·边疆行”累计开展10多场,话题阅读量超2亿人次;“曼行国道·219”全网流量突破10亿。

此次论坛发布的新书《道中华文萃》与《道中华访谈录》,收录“道中华”重要文章、访谈共100余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高深的理论变得亲切可感,让遥远的历史触手可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生动的教育素材。

此外,论坛上启动的“道中华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品创作大赛,也充分体现了技术进步成为内容生产的价值增量,切实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性。

论坛发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部分优秀学术成果目录,同样令人瞩目——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国家哲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等20部著作,到《中华民族的“全民一体”属性》等56篇论文,这批2021年至今部分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网络空间,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播主流声音,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内容深度,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效能……论坛现场,与会嘉宾踊跃发言,真知灼见相互碰撞,如何更好在网络世界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也在大家心中明晰起来。

“构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空间大有可为,而且必须有更大作为,让‘铸牢’与互联网双向奔赴、有机融合,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盈网络、清气盎然。”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郭卫平在致辞中希望,大家共同担负起这一神圣职责,共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文明建设,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相信未来,一场场生动的文化创新实践将继续上演,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上一条:明月待你而升,天涯共享此时

下一条: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

地址: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金石路31号 邮编:116650
     Copyright 2019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公众号